最文艺不过徐志摩,我们为何还要读书?——关于阅读问题的思考

前些日子有朋友发来微信说,建议我少读些文艺的书,因为我读的再好,至多不过就是达到徐志摩那样,很意思的问题:

  1. 其实文艺类的书一是我个偏好、二是工作需要、三在我朋友圈中分享这类书多一些,但其实,文艺类的书占我阅读量的也不过四成左右,我阅读过部分书籍很少在朋友圈分享;

  2. 就读书而言,若文艺到文艺成徐志摩也是一件非常牛逼的事儿;

  3. 但这个逻辑“延伸”下去,我们读书历史学的数最多不过是陈寅恪、读美学不过宗白华、读散文不过朱自清、读诗不过席慕蓉、读哲学不过马克思、读经济不过“诺贝尔”经济学家……那问题来了?

  4. 我们大多数人穷尽一生可能也达不成像陈寅恪、宗白华、朱自清……等他们的这个领域的成就,但是我们书还要不要读呢?

  5. 我觉得读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成为”什么而去读的,起码这不是唯一目的,我们大多数读历史、读美学、读哲学、读经济并不是想成为什么家,只是想对这个世界多一些认识、多一点思考而已;

  6. 读书多就像吃饭,偏好读哪一类的书都不好,都会造成“营养不良”,我赞同朋友不要光读“文艺类”的书,但不同意,不读文类的书;

  7. 对于阅读,我觉得它就像旅行一样,两个作用:一是对外探索,即认识世界,二是对内反省,认识自己,阅读的目的在于成就更好的自己,而非“别人”;

  8. 那我们什么样的书才是我们选择的标准?就我个人而言我我的偏好有两点:

  9. 一是“享乐”主义,即有趣,是完全的“无用”主义——指的无用是指也许这些书不能给我们直接解决某一问题,但是其可以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同时也让我们“认识世界”。我朋友说我读的“文艺类”的书籍就是其中之一,例如我近期在读的松浦弥太郎的《恋物物语》这本书,这虽然没能解决的某一问题,但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的美好之物,有这么多的美好值得我们的去追寻、去拥有,他给了我生活指出一个方向,让我们知道什么样的物品和生活是值得拥有的。这类书籍的作用就是在我们无法解决某一问题时依然可以让我们安然生活、心向美好的书,也许他无法解决我遇到的,但他就像站神王张荣所:“那些书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也没能给我一条锦囊妙计,但是它们让我目中有花,耳中有声,心中有物,让我合上书本,闭上眼睛,还拥有迎接明天的勇气和希望,这些都是读书赐予的美好。当人情洗练,世事洞明,唯有洗去铅华的文字和天地原味最能抵达人心。”这类书的阅读关键在于享受其过程。

  10. 二是“功利”主义,即有用,是完全的实用主义——“改造”世界,包括改造自己、改变生活的书,例如商业类书籍、方法技巧类书籍、英语四六级等考试书籍,这类书籍最大的特征为——为解决某一问题而存在,这类书存在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挣钱,或更好的生活。例如我们读特劳特《定位》一书,目的就很直接——解决自己产品或服务的营销问题,从而更好的服务于用户和市场,达到商业盈利的最终目的,这类就是“功利”主义的书,这类书的阅读,关键于专注于“某一问题解决的结果”;

  11. 我所说“功利”主义“有用”之书和“享乐”主义的“无用”之书,都是相对而言,就个人而言,这两类书都要读,前者让我们更好的“改造世界”,后者让我们更好“认识世界”,前者阅读要用脑思考,后者阅读要用心体会,前者注重于实践结果,后者注重于体验过程,前者注重理性逻辑,后者注重感性体验,前者阅读收获直接具体(有没有解决我们的问题),后者阅读收获阅读间接隐晦(对我们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前者的书让人感觉“这人能力很强”,后者的书让人觉得“这人很有修养”,书籍不同、阅读方法不同、给我们带来的改变也不相同!

  12. 个人阅读标准其实说有俩,一是这书有趣,让我感觉很好玩、很有意思,二是这书有用、有价值,即能解决我的某一问题,当然这个价值也包含有趣——可以让我的生活更美好的!

  13. 阅读的目的而言,也无非如此,要么解决我们的某一问题,要么让我们生活的过程更加美好,最终成就我们更好的自己、更好的生活,如是而已!

  14. 最终,若我们的目标是想成为“徐志摩”,那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不是么?


放手去阅读吧,开卷有益,阅读就像是旅程 ,虽然我们不知道下一站会是哪里,下一阶段的风景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我们未来在会在这样的旅程中成为样子,但我们知道——阅读会让我们自己和生活更美好就足够了!

最后,再次引用王张荣的话“那些书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也没能给我一条锦囊妙计,但是它们让我目中有花,耳中有声,心中有物,让我合上书本,闭上眼睛,还拥有迎接明天的勇气和希望,这些都是读书赐予的美好。当人情洗练,世事洞明,唯有洗去铅华的文字和天地原味最能抵达人心。”

评论
热度(6)

© 夸父追日 | Powered by LOFTER